【以下为黄子瑜爵士鼓俱乐部群内老师与学员的疑难问答】

 

1.盛军:老师没有基础的能跟上吗?

 

黄子瑜:問題的 前面的進度 在感受上算是很和緩的 哈!問題在於 能否持續練習 因為到中後期 所有的篇章都是建立在早期所教的內容,假若早期沒有好好練習打好基礎的話,我比較擔心後面會跟不上。倒是前面一開始是完全沒問題的!

 

2.肉质节拍器:黄老师,我想问,你在学打鼓的那段日子里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比较纠结的情况,比如父母不支持或者对未来感到担忧,如果有的话,你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黄子瑜:我應該每天都在糾結吧! 哈哈哈 認真的! 這跟產業無關, 我們換個角度來說, 假如在打工的人都可以為了那份薪水每天上八個小時班, 你會為了你的音樂生涯每天付出多少心力? (不是要你每天練八小時.. 但這我們之後再說) 當我開始這樣思考之後 很多問題似乎都不再是問題了 與你分享

 

3.星仔:问下老师solo里面大部分都是快速的单击吗?单击应该练到多快速以后才能打出像样的solo?

 

黄子瑜:單擊 雙擊都有 速度大概 220 - 240 就差不多了 生涯目標推薦是訂在 240,但說真的 技巧不難,需要的是時間以及毅力,但這只佔大概一半的重要性,另一半還有協調以及音樂性。但以你問的方向,關鍵應該在於身體的協調,這應該會是你的第一個瓶頸,這部分我在第二三月的課程會提到 :)

 

4.胡安:我想了解一下如何调鼓?

 

黄子瑜:與其回答你如何 tuning 倒不如回答你 是哪些因素影響音色 我們就以軍鼓為例子 他大致上是由幾個部分組合起來:鼓框 鼓肚 鼓皮 響線 以及其他細項硬件。我們就以最常見的 鼓框 鼓肚 鼓皮 響線來說吧

 

鼓框 影響音色部分主要是材質以及構造 材質上來說 通常都是鐵 或是木框。大致上來說鐵框比較穿透 比較脆亮 木框比較溫暖 比較渾厚 且共鳴上有他特別的韻味 但我會說聲音特色上已經完全改變 建議假如想要完全換一個感覺 可以從換框開始。當然木頭也有分種類,鐵也有,這等你有興趣我再回答

 

鼓肚 這部分我也不提 因為等於買一顆軍鼓 沒啥好調整的...

 

鼓皮 影響非常多 但講解起來也有點複雜 因為每個品牌的分類不同 但大致上來說 層數越多 反應越慢 聲音越穩定 泛音越少 上下鼓皮都有影響 而且影響很大 再來還有材質的分別 太多了 真的得要自己去嘗試 我下面附一張 remo 的圖 給大家做參考

 

響線 材質、接觸方式、條數 都有影響,但就講材質就好,一般軍鼓都是搭配鐵製響線,你們可以試著換銅製響線,鼓的音色上整體會溫暖許多

 

但總地來說 建議就是先買一個便宜的配件來試試看 你沒有換過第一個 你無從比較 所以我講再多 依然是我自己的感受 然後從中慢慢了解不同配件影響鼓的音色 進而藉由自己的耳朵好好的感受與尋找出自己喜歡的音色。

 

【以下为黄老师近期演出视频】 

 

 

5.冬雪天:我想问老师,基本功单跳双跳速度练习范围,还有就是4分、8分、还是16分音符?

 

黄子瑜:這部分預計在第二個月 的第二堂課自然會講解到 在此前 假如你想自行挑戰 我也是不反對 沒有既定範圍 永遠記得 你是要演奏音樂 假如演得出來你想演的 那基本上就沒問題了

 

6.冬雪天:还有鼓棒的选择,我现在有3付,有粗的有细的,哪种练基本功最好?

 

黄子瑜:不同的材質 形狀 重心 質量 對音色都有影響 :: 在搭配擦片上 音色會大有不同 在演奏鼓組時 音色也是大有不同 :: 但說真的 這部分五年後再說吧 或是到時候你自己就會有自己的喜好了。或是 當你會問 “老師 我想讓我的 ride 聽起來再更乾一點 有什麼是可以在挑選鼓棒的上面可以有影響的嗎?“ 這時我再來解答也不遲 且也比較有意義。

 

7.灯火辉煌:黄老师,踩底鼓使用脚尖吧?脚后跟一直抬着?

 

黄子瑜:踩底鼓的方式基本上我沒有任何意見 只要能夠做到我所要求的 你要 heel up, heel down 我覺得都很好。

 

8.踩底鼓到底要不要贴着鼓皮?

 

黄子瑜:關於底鼓要不要貼鼓皮這件事,一切都是音色原則。我先講結論,85% 的情況下都是不要貼 音色會比較好聽。

 

以下詳細講解。

正常的底鼓,裡面是沒有塞東西的(但我相信在大家能夠摸到的鼓 99% 已經塞滿東西),也就是可以讓底鼓完整共鳴。

好離題一下,為什麼要塞東西,專業的邏輯是為了調整底鼓的頻率,有點類似人工 EQ,通常是為了把泛音消除,或是讓桶身共鳴少一點,但還有一個更常見的理由,假如底鼓本身品質不好,或就是個便宜貨,那我寧願把所有鼓桶的聲音消除(畢竟那實在是不好聽),只取皮聲,變成類似 trigger tone 之後再把厚度用後製的方式做出來,也就是把底鼓裡面塞好塞滿。現時情況是,90% 的機會你能夠接觸到的都是品質不佳的低階鼓組,所以專業邏輯是與其多一點難聽倒不如少一點,基本上都塞滿了,但問題來了,假如在這個圈子塞習慣了,變成一種標準化流程,當你遇到好的鼓組時反而不會處理了(變成好像不塞就不對勁)。所以這世界上很多東西是要去了解因果,學會之後就可以知道該如何判斷,讓任何樂器交到你手中聽起來就是比較好聽,所以也就會有人說過 tone 在手上這件事了。

 

*小觀念:尺寸越大的鼓,越吃木頭的品質

 

好 講回來,所以當底鼓已經塞好塞滿,或是邏輯上就是要取皮的聲音時,基本上鼓皮會調相對較鬆(鬆到有紋路),此時你有沒有貼鼓皮其實都無所謂,因為鼓皮震動太慢,根本不會影響,加上裡面塞的東西邏輯上已經緊貼鼓皮,你的踩錘有貼沒貼真的沒影響,也因此,大部分在教學的時候(一般教室或是一般鼓手會遇到的鼓組都是這樣的底鼓)都會偏向貼鼓皮。事實上,假如鼓皮是鬆的,的確,貼鼓皮的演奏方式,聲音的確會比較厚實。

 

接下來我要講更仔細。

其實所謂貼鼓皮與否,實際上真正影響的點不在於貼不貼鼓皮,貼鼓皮在於 “抑制” 掉鼓皮的震動,也就是把剩餘的殘響悶掉。但我在意的是你演奏的當下,是否是在把力道傳達到鼓皮的當下就釋放,而不是使勁的繼續踩壓進去,事實上我想要的是當下就釋放的聲音,因為那樣的鼓皮震動最自然。我會講得那麼仔細是因為,有時候我會為了抑制鼓皮的震動,而故意在踩完第一下之後再黏回去皮上作悶音動作。但講到這邊實在是太複雜,且真的需要你真的對聽覺有認知上的差異,那才有差別,所以我才會說可以試著先以踩完離開鼓皮為要求練習。

 

好的我們再講回來,所以假如鼓皮是鬆的,我鼓錘接觸到鼓皮的當下沒有放鬆,繼續踩到底,那種聲音其實會是讓底鼓聲更厚實,在錄音上像是搖滾曲風、流行樂或是演唱會現場演出時常會用到。

 

在解釋了這麼一大串之後我真正想說的是,唯有你會離開鼓皮的演奏方式,才能夠真正得到讓整顆底鼓共鳴的音色。尤其是遇到越好的底鼓,你一定要有這樣的技巧,才可以把好的底鼓的音色展現出來(駕馭),甚至可以說假如你不會這樣的方式,那很抱歉,你只會讓好的底鼓聽起來比低階的底鼓還難聽,那倒不如還是調鬆吧(就只取皮的聲音)。

 

結論:所以我們這一年還是先這樣練習:鼓錘碰到鼓皮後就把力量釋放 離開鼓皮吧!

 

9.小伍:大概听了老师给的歌单,都是偏爵士风的吧,除了首流行和嘻哈?

 

黄子瑜:同學可以試著不要給音樂定義風格 意義不大 且我怕反而自己給了自己框架 在這階段可以不用定義 我覺得比較好。與其去分析你所學 倒不如去體會你所學 大部分人欠缺的應該是體會你所學 至於分析我倒是完全不擔心 只怕分析太多。

 

此外 我所分享的歌單 都是比較偏向爵士底的音樂 這部分有點難解釋 像現在很多人在聽的 fusion 對我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爵士底融入搖滾曲風,另一種則是搖滾底融入爵士曲風。這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簡單要說也許前者是比較美國東岸會聽到的聲音,後者則是比較西岸。

 

也許是

Ari Hoenig vs Macro Minnemann

Eric Harland vs Tony Royster Jr.

Mark Guiliana  vs Benny Greb

 

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搜一下這些鼓手。

 

黄子瑜爵士鼓学习俱乐部

http://www.iyamusic.com/user/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