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钢琴曲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低音(bass),和弦(chord),旋律(melody)。

旋律是核心,那么支撑这个旋律表现的更美妙就是和声。和声通过低音,和弦这些形式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伴奏。

好的伴奏就是让你不会注意到它,但是又会让你觉得把旋律衬托的很美。
我通过演示一段久石让的钢琴曲《A summer’s Day》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素是怎么构成一首钢琴曲的。

黑色框里弹的音符就是低音,红色框里弹的音符就是和弦,蓝色框里弹的音符就是旋律。
在钢琴的88个琴键上,每一个要素都有它相对应的音域。

在认识每个要素的音域之前,为了方便表示音域的区间,我们来认识一下国际谱对音高的标记。

我们把中央C记做C4。那么大家可以看到我在整个钢琴上对音高的标记。
低音:一般在F1-F3这个区域内。
和弦:一般在F3-F4这个区域内。
旋律:一般在F4-F6这个区域内。

这三个音区范围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划分,但我们以此可以建立一个基础的音区功能观念。

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旋律的编配就会得到一个相当好的声响效果。

什么是泛音列呢?

我们弹下C2这个音符,实际上我们听到的声响是由C2这个基础音(基音)加上很多泛音叠加构成的。

那么产生的泛音有哪些呢?我们在钢琴上做了标记。
我们可以在钢琴上做一个小的实验来听听这些泛音。

(因为我录制视频用的不是钢琴,所以只是示范怎么去做,并不能产生同样的音响效果)

我们轻轻按下第一个泛音C3,不要发出声响。然后用力的敲击C2这个音并马上离开。可以听到泛音C3。

我们再轻轻按下第二个泛音G3,不要发出声响。然后用力的敲击C2这个音并马上离开。可以听到泛音G3。

后面的泛音可以以此类推的去做实验,音越高,泛音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
泛音列有什么作用?

通过泛音列的排列我们知道,音越低,音排列越疏散。音越高,音排列越密集。
所以和声学有一句话叫做:上密下疏中不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分解和弦时,按照泛音列的规则进行排列时,音响就会协和,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声响效果。

我从不同的音域出发来弹一个C和弦分解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泛音列的应用。

如果你去分析肖邦这些大师的左手伴奏形态,基本上都是按照泛音列的原理去构建的。

音区功能和泛音列原理是我们分析作品和编配作品最重要的两大法宝。

请看视频讲解:

小冰老师课程
http://www.iyamusic.com/user/5174